六瓣花心智教育——超智能时代的多元心智统合发展移动版

首页 > 学习资料 > 参考资料 >

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所谓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
  心智模式这个名词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 在1940 年代创造出来的,之后就被认知心理学家Johnson-Laird和认知科学家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1975)、西蒙。派珀特(Seymour Papert)所采用,并逐渐成为人机交互的常用名词。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图象、印象,是对于周围世界如何运作的既有认知。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
  其实,“心智模式”是一种思维定势,我们这里所说的思维定势并非是一个贬义词,而是指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习惯。当我们的心智模式与认知事物发展的情况相符,能有效的指导行动;反之,当我们的心智模式与认知事物发展的情况不相符,就会使自己好的构想无法实现。所以,我们要保留心智模式科学的部分,完善不科学的部分,取得好的成果。
 

特点

心智模式有以下七个特点:
1.每个人都具有心智模式。
2.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和做出的相关结论。
3.心智模式是指导我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
4.心智模式让我们将自己的推论视为事实。
5.心智模式往往是不完整的。
6.心智模式影响着我们的行为的结果,并不断强化。
7.心智模式往往会比其有用性更加长寿。

成因

心智模式形成的前因后果

心智模式的形成是先由讯息刺激,然后经由个人运用或观察得到进一步的讯息回馈,若自己主观认为是好的回馈,就会保留下来成为心智模式,不好的回馈就会放弃。心智模式不断地接收新讯息的刺激,这种刺激的过程可分为‘强化’或‘修正’。


特性

Norman(1983)观察许多人从事不同作业时所持有的心智模式,归纳出六个关于心智模式的特质,这六个特质并非相互独立的:
1.不完整性(Incomplete):人们对于现象所持有的心智模式大多都是不完整。
2.局限性(Limited):人们执行心智模式的能力受到限制。
3.不稳定(Unstable):人们经常会忘记所使用的心智模式细节,尤其经过一段时间没有使用它们。
4.没有明确的边界(Boundaries):类似的机制经常会相互混淆。
5.不科学(Unscientific):人们常采取迷信的模式,即使他们知道这些模式并非必要的。
6.简约(Parsimonious):人们会多做一些可以透过心智规划而省去的行动。

功能

心智模式的功能
心智模式是一种机制,在其中人们能够以一种概论来描述系统的存在目的和形式、解释系统的功能和观察系统的状态、以及预测未来的系统状态。换句话说,即是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方式是透过询问: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这样有什么目的呢?、这个东西是如何运作?它会造成什么后果?将这些问题简化成下列的架构图。

如何改善心智?

作用机理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是苏格兰心理学家肯尼思·克雷克(Kenneth Craik)在1943年首次提出的。彼得·圣吉将其定义为:根深蒂固存在于人们心中,影响人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包括我们自己、他人、组织和整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诸多假设、成见、逻辑、规则,甚至图像、印象等。
从本质上看,心智模式是人们在大脑中构建起来的认知外部现实世界的“模型”,它会影响人们的观察、思考以及行动。在我看来,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包括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 [1] 
心智模式作用机理示意图
图1上部显示的是个体学习的OADI循环(Kofman,1992),下部则显示了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按照考夫曼的说法,个体的学习过程可描述为“见-解-思-行”的循环(简称OADI循环):
  • 所谓“见(Observe)”,指的是从特定经历中取得素材,不仅指观察,还包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感觉、知觉等;
  • “解(Assess)”是对得到的素材进行解释、评估,加以理解;
  • “思(Design)”是对解释、评估以后的信息加以总结,形成抽象的概念、理论或模式;
  • 而“行(Implement)”则是将概念、理论付诸实践,以检验概念或理论的真伪。
与此相对应,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三种,即心智模式通过三种途径影响个体的观察、思考和行动,具体包括:
1. 认知框架
心智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认知框架,如同一个“滤镜”,会影响人们所“看见”的事物。具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人在观察同一事物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或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2005年,联想集团拟并购IBM PC业务时,众说纷纭,不同的人选取了不同资料,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即使对同一个资料,看法也不尽相同,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心智模式作用的体现。
2. 思想路线
认知心理学家瓦瑞拉认为,人的认识并不是一个简单被动地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我们经验世界创造的主动过程。基于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我们对其进行解读,做出合理的假设、想像,并按照特定规则或逻辑进行推论,从而做出判断和决策。在这方面,每个人其实都有很多切实的感受。例如,在午夜,你走在空旷的街道上,脑海中会浮现出很多画面,包括潜在的危险等,会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阿吉里斯等学者基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推论的阶梯”(ladder of inference),是对心智模式如何影响人们形成结论和信念的形象说明。
3. 行动导向
彼得·圣吉指出,心智模式不仅决定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而且决定我们如何采取行动。因为在人们在成长和发展心智模式的过程中,会逐渐总结规律、发现模式,形成一些对世界的概括性的看法,即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行为。例如,相信“X理论”的管理者会将员工视为懒惰的、千方百计谋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公司利益的,从而更倾向于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而相信Y理论的管理者会将员工视为积极的、能自我约束和激励的,因此更倾向于采取授权、激励等管理措施。
总之,我认为,心智模式是一种客观的心理存在,它影响着人们的观察、思考、决策和行动。心智模式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之分,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心智模式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基于自己的经历形成的,如果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现有的心智模式将使个人和组织高效运作、得心应手,强化既有的成功;另一方面,如果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原有的心智模式去观察、思考和行动,就会处处碰壁。因此,人们需要定期检视自己的心智模式是否与环境相匹配,并在必要的时候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改善流程

由于心智模式隐而不见,而且具有自我增强的特性,它常常变得根深蒂固,难以改变。那么,如何改善心智模式呢?
彼得·圣吉指出,改善心智模式的过程,从本质上是把镜子转向自己,试着看清楚自己的思考与行为如何形成,并尝试以“新眼睛”获得新的信息、以新的方式对其进行解读、思考和决策。这从本质上看是一个自省、学习、创新和变革的过程,包括如下四个步骤(如图2所示):
图2改善心智模式
1. 觉察——开放的头脑
觉察是改变的前提。因此,让人们产生觉察,把隐藏于个人内心深处隐而不见的假设、规则、成见等“浮现”出来,才能更加主动地对心智模式进行检验和改善。在麻省理工大学资深讲师奥托 · 夏默看来,这是一个“打开心门”、让我们有一个“开放的头脑(open mind)”的过程。觉察可以源自内省,也离不开外界条件的触发。
2. 检验——开放的心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我看来,新的资料是生成新的心智模式的必备原材料。在“心门”打开之后,人们可以通过新的视角去获得新的资料,或以新的视角去审视原有的资料。
3. 改善——开放的心灵
在接纳了新的资料之后,人们需要用新的规则或逻辑对其进行解读,以便检验心智模式的有效性及其适用范围。由于思维的连续性,这一过程和检验几乎是同步发生的,是奥托 · 夏默所称的“开放的心灵(open heart)”。
4. 植入——开放的意志
由上文可知,心智模式不是存在于理性思维的层面,而是隐藏于思维的背后,是在潜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发挥作用的心理存在。所以,要想让其发挥作用,必须经由持续的练习,让其成为下意识的习惯,让一些价值观、规则、逻辑等成为牢固的信念,进入潜意识层面,才能较稳定、持久地发挥作用。对此,夏默称之为“开放的意志(open will)”。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过程的四个步骤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改善心智模式的过程也不是单向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非常微妙、复杂、困难的。甚至当你或他人认为你已经发生改变时,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或习惯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左右着你。

具体方法

对于改善心智模式的方法,一些管理学者曾进行过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阿吉里斯等开发了“左手栏”、“推论的阶梯”、“实践反思探询”等实用方法和工具;彼得·圣吉等整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改善心智模式的若干方法,包括“深度会谈”、“系统思考”等;奥托 · 夏默提出的“U型理论”,其核心也涉及心智模式改善。
基于实用的角度,根据上述改善心智模式的循环,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改善心智模式的具体方法和工具(如图3所示)。
图3 心智模式改善方法
以下改善心智模式的八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 自省与反思。自省是改善心智模式的核心方法。通过自省,我们得以发现自己内心世界深处隐藏的成见、假设、逻辑、规则,使这些图象浮现出来,藉此可以对其有效性加以检视。此外,自省也可以让我们以开放的心灵接纳不同的意见。在这方面,联想集团前任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先生就向曾国藩学习,养成了自省的习惯,并由此形成了富有联想特色的“复盘”方法论。
2. 学习。通过获取新的信息,开阔自己的视野,可以拓宽“观察框架”;通过了解新的思考逻辑,掌握更多的规则,可以更新“思考路线”;通过借鉴新的观念,形成新的习惯,可以修正自己的“价值导向”。总之,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合时宜的心智模式,使行动更有效。
对此,需要破除对学习的认识误区,不仅通过阅读、听讲,获取新的知识或信息,也要扩大人际交流,向他人学习,尤其是接纳和欣赏差异性,积极向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学习。同时,要善于总结和反思,从工作中学习,把自己的经历当作最主要的学习途径或方式。
3. 碰壁。在当今信息泛滥、浮躁的时代,主动地自省和“学而知之”显得难能可贵,更常见的情形似乎是“困而知之”:因为老办法行不通了,按照原有的规则得出的看法显得不伦不类,据此做出的对策和行动碰壁了,会促发人们产生觉察和内省。因此,不回避、隐藏问题,而是积极地面对问题、困难与挑战,积极地分析原因,尤其是反思自己内心的心智模式,是个人学习、提升的重要契机。
4.更换新的环境。心智模式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也就是说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与经历不同,心智模式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埃德尔曼所说,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由于各自的经历和目的不同,我们对某一特定事件的意义理解各不相同。在这方面,“孟母三迁”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外部环境对心智模式的影响作用。对此,换一个新环境,有助于个体心智模式的改善。正如清华大学陈国权教授所指出的,改善心智模式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让新颖、鲜活和丰富多样的体验不断冲刷、冲击、甚至冲破我们可能落后和固化的心智模式。如果人们长期在一种熟悉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也许很难产生新的灵感,却很容易固化思维。人们需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自己有在各种环境下工作、生活或旅行的经历,体会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文化、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获得新的知识。
5. 换位思考。《列子》中有一个“疑邻偷斧”的小故事,形象生动地说明:当我们心里有了某种想法之后,通过心智模式“选择性观察”的机理,就会让我们发现更多能印证这种想法的事例,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判断。这是心智模式的自我增强特性。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当有了新的资料之后,我们会进行新的推论,从而改变自己的判断。如果能不断发现新的资料或能用新的视角去解读现有的各种资料,就可以持续优化自己的心智模式。
6. 情景规划。在商业应用中,壳牌石油公司是第一家通过“学习如何浮现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并加以改善”而加速组织学习的大公司。它之所以能成功地度过20世纪70~80年代两次世界石油危机的巨大冲击,主要归功于运用“情景规划法”(Scenario Planning)来改善集体心智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战略规划或预测方法,情景规划法质疑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一些基本假设,例如十几年来,世界石油的需求量一直保持持续稳步增长的态势,所以石油的价格也会保持相对稳定,不会有大幅波动,开发一系列新的情景,帮助管理者以新的视角或方式观察这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景规划法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能促进管理者心智模式的改善。
7. 深度会谈。相对于个人学习,与他人的交流,更可能让自己“豁然开朗”,正如人们常讲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这方面,彼得·圣吉推崇的“深度会谈”(Dialogue)是一种有价值的交流技巧。在圣吉看来,“深度会谈”是深入地、高层次、高质量的沟通、倾听与共享,其目的不是探究真相,而是建立“共同的意义”。它要求自由地发掘微妙的话题,摒弃自己的成见,悉心倾听,并通过深入的理性思考,对我们认为理所当然或顺理成章的一些经验、工作程序、方法或假设提出质疑,借以发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真正规律。因此,深度会谈是改善心智模式的核心方法之一,也是激发集体智慧的重要手段。
8. 持续“修炼”。改善心智模式归根结底只能靠自我的持续“修炼”,他人无法替代,外界的条件也只是一些促进或激发因素。持续“修炼”是改善心智模式的不二法门。
在这八种方法中,前四种方法是让人们产生觉察,而觉察是改变的前提。其中前三种大致对应于孔子所说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和“困而知之”。第五、六、七种方法是让人们通过新的视角去获得和解读新的资料,而新的资料是生成新的心智模式的必备原材料。当然,改善心智模式的各种方法从本质上讲都是自我持续“修炼”的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而且学习也贯穿于改善心智模式的全过程之中。
虽然心智模式的话题看似微妙,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智模式,每时每刻都受心智模式的影响。如果不能驾驭心智模式,我们就会成为“心智的囚徒”;善于驾驭并改善心智模式,我们才能成就“全新的自我”。

心智修炼

心智模式的修炼一般可以这么做:
1. 先认清自己的心智模式。
把镜子转向自己,是心智模式修炼的起步。借此,我们学习发掘内心世界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使这些反映浮上表面,并加以审视。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反思的技巧,放慢思考过程,是我们更容易发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行动。我们可以用左手栏的方法找到自己的心智模式。
下面介绍左手栏:
“左手栏”示例
“左手栏”是一项效果强大的技巧,可借以开始“看见”自己的心智模式在某种状态下怎么运作的。
“左手栏”开始时,自己选择一个特定的情况,在这个情况中,自己感受当时办的事没有达成什么效果,或是非常不满意。在一张纸的右侧记录实际的过程,在左侧写出每一个阶段,心中所想而未表达出来的话。
“左手栏”示例:
2. 然后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再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自我超越”比较强调个人的健全发展,而“改善心智模式”进入到开放、交流的形式,从个体行为到集体开放、交流的过程。因此,只有亮出自己的心智模式,才能改善自己对于某些议题的心智模式。
在跟别人进行面对面的互动,特别是处理复杂与冲突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相互探询”的方法,这样能够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相互探询,是指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思考明白说出来,接受大家的检验。
在人与人之间的坦诚布公中,没有人保留自己的看法。当一个人能勇敢的亮出自己的心智模式,他就会先陈述自己的看法与理由,并以诚恳的态度邀请集体的成员对自己的心智模式进行检视,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集体中的每一员都会敞开心胸,深入探询彼此的看法,进而发现全新的看法,从而有了创新。
在练习“相互探询”这项修炼时,应牢记以下准则:
在说出自己的看法时:
(1)要使自己的推论明确化。(例如说明你是如何产生这样的看法,以及产生看法的依据。)
(2)鼓励他人探究你的看法。(例如“你看我的推论有没有破绽?”)
(3)鼓励他人提供不同的看法。(例如:“你是否有不同的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或结论?”)
(4)主动深入探询他人不同于自己的看法。(例如“你的看法如何?”、“你如何产生这样的看法?”、“你是否有不同于我所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凡愿意承认自己思考上的缺陷,有知错必改意愿的人,就能诚心诚意亮出自己的观点,也能得到别人真诚的帮助,从而使自己不断学习,超越自我。
3.最后改善我们认知方面的缺失。

剖析心智

剖析心智模式——管理者实现自我超越的前提
心智模式在不同的个人、人群、团体及组织中有不同的特点。
就管理者来说,管理者个体的心智模式,由于个人的文化层次、认知水平、个性心理及社会经历的不同,具有复杂的特性,但也有共同的方面;而管理层团体的心智模式,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主要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同时也存在差异。管理者不断浮现并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良心智模式,是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前提。
管理者个体的不良心智模式常见的有
(1)管即官,我说了他就应该听,最起码不应当面顶撞。
(2)这事有风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稳定平安最要紧。
(3)有才难用不如不用。
(4)你好我好大家好,争来争去伤和气。
(5)年轻人懂得什么,纸上谈兵。
管理者团体不良心智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1)管理群体把他们所作出的假设合理化,当遇到与他们已有的假设冲突的意见时,他们总是要维护这种假设。
(2)对独出心裁或怀疑群体观点的人,群体往往在心理上排斥并对他施加压力。
(3)由于管理团体过去形成的某种氛围,那些持有怀疑或不同看法的人,为了尽力避免与群体观点的不一致,往往保持沉默,或者有意减少自己与群体观点的分歧。
(4)好象存在一种无疑义错觉,如果某个人保持沉默,大家往往认为他表示赞同,缺席者也就被看成是赞成的。

理论应用

著名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创立者,美国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彼得圣吉·博士所写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是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他的理论发明提供了实践学习型组织许多有效的工具,五项修炼,推进了学习型组织的迅速扩展。他的关于“心智模式”的理论,有效地解释了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许多成功的经验、好的构想(包括许多好的制度和规范,比如电力安全规程等)往往难以推广或落实;为什么一些错误一犯再犯。圣吉认为:并不是人们意志力不够坚强,努力不够,而是人们对“周遭世界运作的看法和行为相抵触”,导致主观的动机与具体的认识以及行为产生了错位,其中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的心智模式在作怪。
圣吉从不同的侧面完整地描述了心智模式,他认为:心智模式是人们头脑中“简化了的假设”。人们脑子里装的并不是活生生完整事物的图像、景影,而是概念化了的假设、成见、印象,人们正是通过自己特定的心智模式去观察事物,采取行动的。
圣吉对心智模式的描述,可以归纳为五个特征:
其一,心智模式的普遍性。人类对“心智模式”的现象早有觉察,但一直认为是特例。我国《列子》中的《齐人失斧》的寓言,说的是:齐国一人丢失斧子,怀疑邻居偷走(假设),他觉得邻居的一言一行越来越像偷窃者。后来斧子找到了,横看竖看不像是个贼。不少人把“齐人”归为另类,神经过敏者(个别现象);看问题切忌戴“有色眼镜”的忠告(隐含的意思是:人本身是公正、客观的假设);在批评决策过程中的“拍脑袋”、“想当然”(认为人本来是理智的思考者)。圣吉以有力的论据和雄辩的事实揭露了:人们的心智模式,是人的认识与行为的一种普遍现象,人总是通过自己特有的心智模式思考与行事的。
其二,心智模式的偏执性。心智模式是人们观察周围世界的平台,换句话,人们总是透过自己的心智模式来解释世界。人们眼睛看到的东西(是“存在”的完整的)与经观察后记忆在头脑里的东西(是假设的简化的)往往是不一致的,看到的只是自己想看到的东西,符合自己“口味”(由心智模式决定)的东西,给以记忆、利用,而对不符合“口味”的东西却视而不见而排斥,从而本能地强化了自己原有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的偏执性使人们难以客观、公正地观察和思考,往往做出轻率的决定。
其三心智模式不断的完善性。由于现代社会高度复杂的分工,个体不可能完整地观察事物,只能是盯着自己身边熟悉的“片断”;现代社会极快速的变化,造成了人的心智模式往往较大地滞后于事物的发展;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身份、工作的不同,文化背景、教育及宗教信仰的不同及价值多元化等等。造成了个体的心智模式不可能完善性,因而,不断地改善人的心智模式的修炼是人生中根本性的任务之一。

 
(责任编辑:六瓣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