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瓣花心智教育——超智能时代的多元心智统合发展

六瓣花心智教育——超智能时代的多元心智统合发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素材 >

幼儿四季传统节日庆典

时间:2017-10-23 01:10来源:六瓣花 作者:六瓣花 点击:
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又称踏青节、寒食节等。据史书记载,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自唐、宋二代以来,逐渐发展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节日,至今己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每年至清明时节,气温逐渐转暖、降雨量增多,正值从事农耕的最

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又称踏青节、寒食节等。据史书记载,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自唐、宋二代以来,逐渐发展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节日,至今己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每年至清明时节,气温逐渐转暖、降雨量增多,正值从事农耕的最佳时节。可见,清明节与大自然联系尤为密切,不仅是祭拜祖先、悼念己逝亲人的节日,也是家人团圆、踏青、亲近自然的节日,兼具悲伤与愉悦两种情感氛围。作为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祭祖和扫墓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人们在清明节祭奠祖先、缅怀先人,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富有“感恩”的寓意。由于古人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功用,故将柳条插于房前屋后或戴柳的做法作为清明习俗延续至今。清明节与寒食节关系密切,寒食节之后三日便是清明节。至今,寒食节仍流传着绵山介之推“割股啖君”的故事,为纪念介之推对君主的忠义,寒食节有禁火三日的习俗。随着时代发展、节日习俗变迁,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两个节日合二为一。寒食逐渐成为清明节习俗之一,清明当日不动烟火,仅食用冷食。北方人们食用事先准备的枣饼、麦糕等,南方人们则多食用青团、糯米糖藕等。相传由于防止冷食伤身,人们多开展系列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如: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拔河以及斗百草等。此外,由于清明正值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种植树木成活率髙、成长快,故人们通常有清明植树的习惯,古人则有在清明踏青的习俗。

 

端午: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五,端阳。追溯其历史演变轨迹,端午节最早形成于夏商周至两汉时期,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节日文化与习俗得以确立,并在隋唐至宋元时期进入节日发展的繁盛时期,直至明、清两代,端午节庆祝遍及民间。端午节作为综合性民族传统节日的典型代表,富有多元文化内涵,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六类:纪念屈原;纪念介之推;纪念陈临;纪念曹娥或伍子胥;祭图腾龙;夏至的演变等。据当代学者考证,端午节最早渊源有三个:五月信仰及其相关习俗;夏至习俗;龙图腾民族的祭祀习俗和新年习俗等。伴随时代文化精神(如:屈原、介之推、陈临、曹娥、伍子胥等历史人物传说的持续注入,端午节日文化内涵得到持续拓展与丰富。尤其自初唐以来,在众多历史人物传说中,人们最为广泛接受在端午节表达对屈原的纪念。以屈原为代表的爱国精神深入渗透于端午节日文化,人们将早在远古时代形成的划龙舟、食粽子、挂菖蒲艾蒿等端午节日习俗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蕴含驱邪避恶、惩恶扬善的价值取向。端午民俗活动极其丰富,主要由三大元素构成:采药祛病、驱毒辟邪(挂菖蒲艾蒿、挂香袋、饮雄黄酒、游百病、系五彩丝等) ; 追思先哲(食粽、办诗会等) ;龙舟竞渡等。

 

中秋: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因时值一年秋季中期,故称中秋。由于每季分孟、仲、季三部分,又称仲秋。相比其他月份,八月十五月亮更圆、更亮,故中秋节又称月夕、八月节、团圆节等。中秋节在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晚,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殷周时期十五跳月习俗和酬农神等活动,寄托远古时代人们对月亮神的祈求与敬畏。历经楚文化的积淀,中秋节发展至唐宋时期完全成熟与定型。直至当代,中秋节己成为富于浓重民俗氛围、热闹祥和的重大传统节日。丰收、团圆以及寄予对亲人的思念等均作为历年中秋节的主题。持续经历时代传承与发展,众多中秋节日习俗延续至今,具体体现为以下方面:少数民族中的跳月情节。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中秋祈月、跳月的习俗,作为古老的婚恋传情方式;庆祝丰收、感谢大地。中秋正值农作物秋熟时节,人们感谢大自然的恩賜,并通过酬神、拜祖等活动祈年谢恩;赏月、玩月,吃月饼、团圆饭。由于秋时节是月亮最圆、最亮的季节,故人们在月圆之夜寄托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情感,寓意团圆。此外,中秋神话传说众多,如:梦游广寒、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月亮被赋予浪漫的神秘色彩,也更加深了人们对月亮的追寻与向往。传说的寓意皆表达着人们对月亮的崇拜,以及对自由、美满与团圆生活的祈求。

 

冬至: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阳历12月12日或者23日之间,又称“亚岁”、“长至节”等。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已能够用土圭观测太阳,并测定出冬至的具体日期。冬至节当天,伴随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时间最短、夜晚时间最长。冬至节过后,白天将一天天变长,气候也将进入最为寒冷的阶段。古人对冬至有这样的说法: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日“冬至。冬至在古代传统节日文化中受到高度重视。据民族文化研究考证,冬至祭祀庆祝活动首次出现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沿袭前朝庆贺礼仪。发展至唐代,由于冬至时令性特点备受人们重视,节日庆贺盛行开来。直至现代,冬至被人们定为“法定节日”。冬至节民俗文化特点集中体现为时代差异和地方差异两方面内容:不同历史时期,尤其不同朝代的冬至民俗不尽相同;不同区域的冬至节民俗文化丰富多样,且极具地方特色。具体而言,冬至节民俗文化活动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祭天祭祖,冬至祭天是自汉代以来直至清末仍遵循的国事大礼(发展至唐、宋二代,祭礼尤为隆重)。皇室将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在这一天祭祖,并向父母尊长拜贺;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冬至节形成独具特色的节食令文化。全国各地均形成极富地方特色的冬至美食,又称“团圆饭”。其中,北方人们有冬至吃饺子、馄饨的习俗,南方人们则更多的在冬至吃汤圆、米团。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每种美食的背后都有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在故事氛围渲染下的节食令文化更多地带有浓浓的暖意与祝福,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平安的期盼;古人受“阴阳”学说影响,民间有“数九”的习俗。冬至节发展至宋代,人们将“极阳之数”(九)与“阳气之至”的冬至联系在一起。“数九”民俗形式多样,尤以“九九消寒图”和“九九歌”最具代表。其中,“九九歌”主要是古人根据对“数九“期间的气候、物象等自然现象进行观察而创作。尽管不同朝代和地区的“九九歌”内容各异,但多描述了当地冬至以后自然景象的变化,且简明扼要、极易诵念,体现人们顺应自然,期盼大地早日还暖、万物复苏的心理。

(责任编辑:六瓣花教育)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