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瓣花心智教育——超智能时代的多元心智统合发展移动版

首页 > 学习资料 > 参考资料 >

(幼小衔接)解读:入学成熟水平

  每年四月份开始,接受咨询时家长问得频率最高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孩子是否该提前升入小学。到了九、十月份,很多新生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一般又集中在为什么孩子入学适应困难、为什么孩子刚入学就不喜欢上学、为什么老师总是反映孩子不会听讲、坐不住、老跑神、特粗心、小马虎……

  小学低年级教师普遍反映的问题一般集中在孩子“太小”(其实生理年龄已经到了上学年龄了)、孩子没“长熟”就上学了、“有问题”、家长操之过急了(提前上学)、学习能力不足、幼儿园没教到位……

  现实中我们会观察到好多类似的孩子:刚入学就厌学;上课老管不住自己;磨蹭;不会听讲;不懂得遵守课堂纪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笨手笨脚;自理能力差;不会与同学相处;经常哭哭啼啼;……

  这些都是由于孩子没有达到入学成熟水平提前上学的结果!



  孩子入学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艰难转折:

  ——人生使命发生变化:人生职业由轻松快乐的“玩”转换到不付出努力不可能成功的“学习”,“老师说就像爸爸妈妈每天上班工作一样,学习是小学生的工作,不能玩儿了”;

  ——学习环境发生变化:生活的阵地从充满童趣的幼儿园转移到到处充满竞争血腥的小学,原先已经“混熟”了的幼儿园“小朋友”转眼就都换成互不相识的陌生“小同学”了;“幼儿园是老师顺应孩子,小学是学生适应老师”;

  ——学习内容发生变化:原先的主要内容游戏活动转换成听说读写算拼的知识技能学习了;玩成了完成学习任务后的“奖励品”、“奢侈品”;

  ——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幼儿园学习就是看老师怎么做自己再模仿操作,小学必须记忆、反复作业、多读多写;小学就有学业了,“业精于勤荒于嬉”;

  ——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幼儿园吃喝拉撒睡穿戴抹老师全程关照,吃饭都是老师分好了送到各自座位,喝水都统一行动,小学中午得自己排队领饭、自己记得喝水、吃完饭还得自己刷碗;幼儿园急了可以哭,“小学生怎么好意思哭呢?”;

  ——师生关系发生变化:幼儿园阿姨象妈妈,小学老师就是老师;幼儿园老师从早到晚一直陪着,小学老师们走马灯一样一个一个地来又一个一个地走,“车轮阵”似的“弄晕我们为止”,上完课就走了,倒好,课间自由了、也没人管了;“幼儿园老师哄着我们,小学老师拿纪律要求我们”;

  ——社会要求与家庭期望的变化:幼儿园比谁长得高、长得壮;在“学生的分数就是家长得面子”盛行的时代,小学生面临着更大的期望与压力;

  ——生活规律发生转变:幼儿园可以睡到较晚,从容起床到幼儿园吃早饭,上小学必须在家吃早饭;幼儿园中午可以睡午觉,小学顶多在桌子上趴一会儿;幼儿园晚上回家没作业,困了就睡,小学必须写完作业才敢睡!

  ……

  在义务教育体制下,我国各地的入学标准都以生理年龄,界定在6周岁起到7周岁,所以入学登记时是必须“查户口”的,这是国家教育制度所决定的。

  外国入学的年龄一般都界定在5岁,主要是因为其文字主要是字母文字,易于辨认与书写,而我们使用的方块汉字相对而言对视觉辨认和精细肌肉的要求要比他们高得多,所以我们向后推迟一年是有一定道理的。

  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幼儿园里,老师最大的体会就是孩子在年龄上的差异,而且年龄越小差异越大,有时看到哪怕是大一个月在各方面的发展就不一样。而在小学里,年龄的差异有时也分外明显:有的孩子是刚满6岁,有的孩子快7岁了!坐在教室里,行为自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视觉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显而易见。

  即便是生理年龄相同,随着后天成长环境和受教育水平与程度的不同,孩子彼此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取决于:孩子出生后的抚养人、早期教育的内容与程度、幼儿园教学的水平等综合因素。

  我们在小学的观察实践表明,孩子在进入小学的时候差异就很大!入学前的一项满分为60分的心理测验表明,一般的孩子得分20-30分左右,高的达50,低的还不到10分。根据我们多年的追踪发现,低分孩子并不意味着“笨”,日常生活中他们其实挺“聪明”,但是往往由于年龄问题而显得“发育迟缓”(delay),低年级时“翻身”的可能性不大,一般要到3-4年级时才“暂露头角”,有的要到5-6年级才“彰显本色”,有的到初中后才显示出“后劲”,我们称这些孩子为“起跑缓慢者”。

  知识在无限地增长,而每个孩子的学习时间却是有限性的,这就决定了我们今天学校的教学必定是高速度与高效能的过程,注定有许多“学习缓慢者”因为不适应而惨遭淘汰,他们其实不是“学不会”,而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过去的留级制度为这类孩子“另辟蹊径”,给他们“救助之道”,翻开历史我们发现很多成功人士都有“留级”的经历,现而今取消留级制度后,一旦孩子起跑失败即预示着终身拼命追赶甚至终身失败。

  古人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竞争低龄化、激烈化的当今社会和“12岁定终身”的法则已经注定这些“起跑缓慢”的孩子将会被无情地甩在后面;根据我们的观察,许多孩子的“毫厘”之处正是不为世人所了解的“入学成熟水平”

  儿童“入学成熟水平”指的是从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运动能力、知觉转换能力、数学准备能力、神经协调能力等心理发展水平与状态判断孩子是否达到作为小学新生应该达到的要求。

  孩子如果达到了“入学成熟水平”,在学习与掌握知识、理解教师语言、眼神及动作暗示等方面会十分迅速,被老师表扬的机会就会多些,而教师的积极评价又会影响着同学对孩子的评价,同时也决定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孩子的自我定位就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积极的良性循环。反之,如果孩子未达到“入学成熟水平”,尽管孩子并不笨,但由于不在同一起跑线,就会陷入消极的恶性循环之中,影响孩子的发展,导致“学力不济”性学业不良,迟缓、多动、违扭等行为问题,不会听讲、磨蹭等学习习惯问题,紧张、焦虑、自我评价低等心理健康问题等。

  儿童“入学成熟水平”旗帜鲜明地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

  未经过适当幼儿期教育过渡的孩子突然转换到小学学习模式,长期处在机械读、写、背的学习状态中,长时间注意力太集中,大脑易疲劳,会对神经系统造成压力和伤害。
智力水平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过早强制灌输,会让孩子产生厌学畏惧情绪,会扼杀学习积极性。
  因学习的压力孩子少有了天真、烂漫与快乐,可能形成心理上的挫败感。
  原本的认知过程被严重破坏,导致“知识消化不良”,到上小学时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束缚孩子的独立个性和想像力。

  ·童年只有一次,“幼儿教育小学化”伤害了孩子:

  学业上 “抢跑”的孩子除非有非常强的自制能力,否则上学后一定是老师“一讲就会,一考就错”。
  遏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给儿童带来巨大压力。
  对学习产生无能感和退缩,甚至丧失自信心。
  泯灭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种下厌学和不良人格的种子。

  ·幼儿园片面发展的孩子在小学里:

  视知觉发展不力——不明:书写糟糕、阅读不良、丢三落四、不修边幅、马马虎虎、一听就会、一考就错
  听知觉发展不力——不聪:不会听讲、记忆缓慢、运算出错、思维发散不好、不善言表、大智若愚
  运动协调发展不力——不灵:书写障碍、共济失调、毛手毛脚或笨手笨脚、经常闯祸、碰杯打碗、体育不好
  触觉情感发展不力——不通:触觉过敏、芒刺在背、六神不安、脾气糟糕、性情古怪、或矛盾儿或边缘儿,干部和三好生没人选他

  ·儿童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

  影响因素包括:先天(遗传、孕期、出生)、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等。
  在遗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家庭与幼儿园的联合塑造、自发生长与外在培养的相互促进下,会使相同年龄儿童的生理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处在不同的状态,这就使得孩子们在进入小学时即存在着很大差异。

  那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让孩子入学水平正常成熟呢?我们首先要了解这样一个研究思路:幼儿园的目标--小学课程要求--寻找接轨之处。

  我们先了解一下幼儿园的教育指标:

  健康目标: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有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必要的安全常识,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动作协调、灵活。
  语言目标: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社会目标: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分享,能遵守日常生活的行为规则,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同学,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科学目标:对周围的食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表达、交流探索的结果。能从游戏中感到数量关系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爱护动植物,关心环境资源。
  艺术目标:初步感受并喜爱生活中的艺术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演。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长期目标: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促进感官和运动能力发展、形成和发展语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和品质、了解社会规则、促进身体和人格健康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短期目标:每一个从幼儿园出来的孩子都要进入小学,幼儿园有责任为他们顺利进行小学学习乃至以后的学校学习做好相应的准备。

  小学课程结构分析:
  小学课程:语文、数学、外语、体育、思品、科学、计算机、音乐、美术
  核心课程:语文、数学、外语
  重要课程:体育
  全面发展课程:思品、科学、计算机、音乐、美术

  语文课程能力分析: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听:态度和结果
  说:形式和内容
  识:辨识和记忆
  写:书写和写作
  读:阅读和朗读
  拼:拼音和组词
  译:古今对译和普通话与家乡话的对译

  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
  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
  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外语五大块:
  情感态度: 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
  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
  语言技能: 听说读写
  语言知识: 语音、词汇、语法、动能、话题
  文化意识: 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小学一年级体育达标
  50米跑(腿肌肉奔跑)
  2X25米往返跑(腿肌肉奔跑+灵活性)
  立定跳远(腿肌肉爆发力)
  投沙包(胳膊肌肉力量)
  坐位体前屈(腰肌和腹肌)
  跳绳(大肌肉+协调技巧)
  踢毽子(大肌肉+协调技巧)

  研究策略:
  充分了解幼儿园的目标和小学的课程要求,并寻找两者的接轨之处。秉持尊重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原则,也致力于服从小学课程及儿童现实发展需要的最终目的,解构小学各个学科所涉及到的儿童各种认知能力和领域。
  专注于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迁移而不是将小学教学内容的下移

  借鉴国际教育成功经验——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判断儿童能否成功入学的标准:

  身体和运动发展、情绪与社会性发、学习态度、言语发展、认知发展与一般知识基础
  欧洲“新教育运动”和儿童教育强调的感觉训练
  世界幼儿教育最前沿的“学习品质研究”


  ·我们的判断依据:


  视知觉能力visual perception
    听知觉能力auditory perception
  运动协调能力movement coordination
  知觉转换能力perception conversion
  数学准备能力mathematics readiness
  语言沟通能力language communications
  社会适应能力social adaptability
  学习品质 learning quality

  入学成熟水平一:视知觉技能

  主要有空间关系、视觉辨别、图形--背景辨别、视觉填充、物体再认等几个方面。

  --空间关系:是指对物体空间位置的知觉。这方面的视觉功能是指对物体或符号(图片、字或数字等)的位置以及与他们周围一些事物的空间关系的知觉。小学语文的拼音教学、识字教学、书写教学、阅读教学等都离不开空间关系,简单检测方法观察孩子是否经常把3写成“E”、6和9难分、士和土同一等;

  --视觉辨别:是指把一个物体从另一个物体中区别出来的能力。例如,要孩子在一列有两个耳朵的兔子中找出一只仅有一个耳朵的兔子,即求异的能力。找出相同的图形、图片、形状、字母与词是另一种视觉辨别任务。物体可以通过颜色、形状、模式、大小、位置与明暗来区别,视觉辨别字母与字词的能力是阅读学习的基础,如孩子能否将bpdq分辨;

  --图形、背景辨别是指把物体从包绕它的背景中区别出来的能力。有这方面缺陷的儿童不能够把所要求的项目从视觉背景中区别出来,他们易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

  --视觉填充是要求儿童在部分刺激不出现情况下认识或区别物体。例如只看见了长颈鹿的脖子就能说出是什么动物、只看到自己姓名中某个字的一半就能说出是哪个字等。

  --物体再认是指当某个以前见过的物体再次出现以后,把此物体认出来的能力。这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对几何形状的再认,如正方形;对物体的再认,如猫、脸或玩具等;对字母、数字及词的再认等。

  入学成熟水平二:听知觉能力

  判断孩子听知觉能力发展的情况可以从听觉辨别能力、听觉记忆能力、听觉系列化能力和听觉混合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衡量:

  --听觉辨别能力是指对不同声音之间差异辨别的能力以及辨别一组或一对词之间差异的能力。如向儿童呈现发音差异很小的一对字或词(如“再-才”、“为一会”、“百一白”、“b一P”等),要求儿童背对测试者(避免儿童从说话者的口形中找出视觉线索),判别这对音的同异;

  --听觉记忆能力是指贮存与回忆所听到信息的能力。例如,要求被测儿童做三个不相干的活动:关门和把书放在桌上、喝奶,儿童听了以后是否能够把这三件事贮存起来,在做的时候再回忆起来呢?或者从能否复述大人讲的故事等方面检测;

  --听觉系列化能力是把别人口头所述的一系列信息按次序回忆出来的能力。例如能否准确复述7-9位数字、按笔画顺序书写、准确复述一句话等;

  --听觉混合能力是一种把单个语音或音素混合成一个完整的词的能力。有这方面缺陷的儿童不能把音素“g--uāng”合成“光”的发音,或把“pú--táo”形成词“葡萄”。

  入学成熟水平三:运动协调能力

  运动能力主要是大肌肉运动和精细肌肉运动两类,而这些与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偏重认知、轻视儿童运动活动的教学指导思想有关;还与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过早地强迫孩子学这学那,揠苗助长,剥夺儿童自由活动和剧烈运动的需要,人为地造成了儿童运动缺陷。达到入学成熟水平的孩子一般能

  --各种各样地走:向前、向后、侧身、带着物体走、边走边放物体(如把小球放到瓶子中)、跳跃着走、蒙着眼睛或眼睛注视某一特定位置走、学着各种动物样子走等;

  --各种各样地跳:向指定方向跳、单脚跳、双脚跳、三级跳、摸高跳、跳绳等;

  --平衡:沿直线走、在低平衡凳上前后走、侧着走、表演各种动作(如跳跃、旋转、抬物体、丢物体等)、独立骑两轮车、前滚翻等;

  --扔与接的动作:把某一物体扔进特定的目标中、接住他人扔过来的各种东西等;

  --精细肌肉动作:如描写、抄写各种线条、图形、字母、数字、实物(画画);能把水倒到各种容器中,并要符合规定的要求(如到某一刻度、不准洒);会使用剪刀、系鞋带、扣纽扣、使用针线、折纸等。

  入学成熟水平四:知觉转换能力

  入学的孩子除了在上述三方面独立发展较好外,小学学习活动中还需要视听动能互相转换的能力,如:

  --听觉到动觉与视觉:孩子听一个有节奏的打击声,然后把它转换成视觉一动作形式,即用点和破折号把它写出来;或要求孩子把听到的字、字母、数字写出来;

  --听觉言语到动作:把听到的一些要求(听觉一言语)用身体各部位的动作把它体现出来;

  --视觉-言语或动作:模仿别人的动作或表情、看图说话、看图做动作等;

  --触觉-视觉或言语:闭眼睛触摸某件物体并确定所摸的物体是否与所看到的物体相同;或者隔着一层布摸物体(不许看)然后把它描述一下或画下来。

  神经协调可以通过孩子模仿原地踏步走、对指测验、翻掌测验、“你拍一我拍一”游戏、“一枪打四个”游戏等方法进行判断。

  入学成熟水平五:数学准备

  数学准备技能是指学生上学前应具备的与数学相关的数数、对应、分类、排序等基本能力。

  儿童与数学:

  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要和数学打交道,如小朋友有几个指头、爸爸妈妈谁高、小白兔有两只耳朵三瓣嘴四条腿还有一条短尾、苹果是圆的等等都是数学。
  数学除了充斥日常生活外,还广泛地运用于今天的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如今的数学已成为众多工作岗位的先决条件、就业机会的敲门砖,因此数学能力将制约一个人的发展潜力。

  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意义:

  一方面是认识世界的需要,通过数学学习思维、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
  一方面也是培养习惯的需要如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学习兴趣等;
  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课程方案将语文、数学、外语列为小学主科,因此幼小衔接离不开数学准备。

  --数数:由1数到100,由10倒数至1;

  --对应:知道数字与具体环境之间的联系,是理解数字涵义的表现,如爸爸妈妈自己是三口人、大家有两只手、椅子有4条腿等;

  --分类:指把物体按照一种或多种性质进行分组或组合,如根据花色、颜色等将扑克牌进行四种以上的分类;

  --排序:依赖于对物体一般属性的认识,能将物体按照其本身所具有的属性进行排列,如长短、高低、大小、多少、重量、高度等属性对物体进行有次序的排列。

  入学成熟水平六:语言沟通能力

  言语沟通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的人类交流方式。基本过程是:说话者有一种思想要表达,利用言语对它进行编码,表现为合乎语法的话语,把深层结构转化为表面结构;听话者则对话语进行译码,把表层结构按其理解还原为深层结构,并对此作出反应。言语沟通过程常常伴有其他非言语的符号系统加以补充。

  言语沟通的意义:
  言语沟通作为人与人沟通的直接桥梁,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性,对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工作效率、建立和谐社会都非常重要。
  学校的主要活动是教学,教学的主要媒介就是言语沟通;课余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离不开言语沟通,因此言语沟通能力良好的孩子,不但能准确接受理解老师和同学的言语,而且还可以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与思想,赢得老师和同伴的接纳与信任,更有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适应学校生活也非常迅速;
  反之,言语沟通能力弱的孩子听不懂别人的语意、读不懂他人非言语暗示、不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被人误解歧视耻笑、缺失玩伴、心情沮丧……

  语言沟通能力包括:

  正确接受理解他人言语
  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
  音量适当
  表达流畅
  词汇丰富:组词能力、形容词描绘、给形容词加名词、说出恰当的数量词、说出恰当的反义词、说出介词和方位词、说出礼貌用语
  口语表达能力:造句、听话改错、听故事回答问题、看图讲话、介绍小朋友
  体态及肢体辅助语言的应用

  入学成熟水平七--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过程中所应有的、适合其生存环境的、公众化言行举止的能力,它是个体在社区内生活工作、交往、参与活动的最基本的必备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即社会,社会上所能遭遇到的各种情景,例如竞争、冲突、分享、合作、共处、避让、包容、突变、角色和角色转换、赞扬、批评、成功、失败、规范、处罚……都会在学校生活中预演

  社会适应能力包括:

  适应性行为包括:独立工作的技能、体格发展、言语发展及学业能力

  社会技能包括:与他人交往的行为,如接受权威、谈话技巧、合作行为;与自我有关的行为,如情感表达、道德行为、对自我的积极态度;与任务有关的行为:参与行为、任务的完成、遵循指导等。

  入学成熟水平八: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是指参与个体学习过程的有机体的一切身心状态,他是一个人在从事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的精神面貌,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的意志以及学习自信心等各个方面。

  儿童的学习包括:

  对知识经验的掌握
  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学习兴趣的形成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掌握

  学习品质的意义:

  优良的学习品质对学习活动起始动、维持、激励、定向和调节的作用,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行为、合理地调节学习者的紧张与松弛、监督学习者的行为表现、指导学习者灵活辨证地解释看待学习结果、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学习品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活动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探索精神,促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智力因素水平的发展,带动其整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学习品质从本质上是人格特征在学习上的体现,而人格特征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工作、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学习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学习和教育活动,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教育训练的方式来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品质对学业成就的预测功能超过智力条件,而且学习品质的培养在入学前阶段最为有效,学习品质在入学准备发展中会起到整体的统领作用。

  学习品质的内容:

  好奇心、坚持性、主动性、责任感、灵活性、独立性、合作性、专注力、整洁条理、荣誉感性、学习兴趣、生活习惯
  如果您的孩子在上述方面存在问题,我们建议:尽快补救或及早做延长幼儿园教育年限之准备。

  如何判断孩子的入学水平是否已经成熟?研究分三个步骤:
  1.对照上文制定专业的检测量表进行筛查。
  2.根据测试结果诊断孩子缺少或哪一部分不足。
  3.制定科学的教育规划,帮助孩子弥补和加强。
(以上也可交由专业的儿童早教机构审查和解读)

  幼儿园到小学的变化:

  人生使命的变化:人生职业由玩到学习
  学习环境的变化:校园、伙伴、教师
  学习内容的变化:游戏活动到知识技能
  学习方式的变化:观察操作到记忆读写
  师生关系的变化:保育老师到教育老师
  社会要求与家庭期望的变化:小朋友到小学生
  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变化:睡眠时间的变化 (责任编辑:六瓣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