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7年1月互联网时代幼教问题》众筹中的一个问题:
育儿先育己,基本上可能是大家共识了。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这个好像也是比较主流的认识。
现在有一个对立的理论出来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先天的遗传,而社会的影响,还有一些偶然具体的事件也会塑造这个孩子。事实上也是这样,同一个父母如果生多个子女的话,可以经常看到,多个子女之间总是很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哪怕他们的年龄,很接近,甚至是双胞胎。这是为什么?
背后自己的原因就是:因为经常还是老搞不定孩子,然后自己身边的人也会指责说是他父母没把他带好,当然首当其冲的就是妈妈,所以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很想投靠这个理论。
我想我们是不是太过强调妈妈的作用,给妈妈太大的压力了,我也想寻找一下这个新理论支持,看它是不是可靠的。
【讨论】
表面的问题是:孩子的问题是否都是父母的问题?
我们的看法是:孩子的问题不都是父母的问题,但小时候受父母影响较大。
父母接手孩子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半成品”,无论他是聪明还是残疾,父母对他的初始状态往往只能接受。孩子出生后,还会因为性别、气质类型、甚至出生星座等差异而表现出个体性,这些个体性往往是一生都难以消除的。 父母可以在这个初始基础上去努力做出改变和平衡,但是效果会受到孩子个体性的强烈影响。
中国传统的处事哲学是“尽人事、听天命”,这也可以是父母面对孩子问题的态度。
表面问题背后的问题是:当孩子表现不被别人认可时,妈妈如何面对自己的挫折感?
成熟圆满的人能够根据内在的标准来评价自己,但绝大部分人的自我认识很大程度上还是来源于别人的评价。农耕时代,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就是通过社会评价来约束的。但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千差万别,就给了我们更多的机遇和能量去强化我们的自主评价系统。
我们常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你之所以会在意这些外界批评,其实也是因为对自己努力的不自信。您可以把别人的批评和建议作为参考和动力,以自己的内在为中心,专注自我能力的成长。
您也可以针对这个场景画问题机会轮,看看里面都反映出哪些问题要素,又揭示了哪些成长机会要素,然后自主决定现阶段要选取哪些要素进行改进。至于其它的要素,就让它们暂时躺在纸面上等待吧。
(责任编辑:六瓣花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