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三:帮助孩子在认生期成长
你家宝宝多大开始认生呢? “我家宝宝两个月就认人了,只要他奶奶,因为平时我们要上班,他奶奶接触他最多。我们回家带他时,他会哭的很伤心。” “我家宝宝是我自己带的,过了百日后就开始认人了,我家宝宝从那时开始就不让人抱,只认我自己。” “宝宝4个多月了,现在开始认生,看到陌生人靠近她,她就大哭,现在连隔壁邻居想抱抱她逗她玩都不行。” “我大宝3个月开始认人的,不要说抱了,不认识的靠近点就哭了。到了7个月会做再见的手势了,看见不认识的人就拼命挥手再见,意思是说你快走吧。” “宝宝从三个月左右就开始认生了,别人一抱就使劲哭,奶奶抱也不行,爸爸抱也不行,爷爷稍微差点,现在都六个多月了还是光粘着我一个人,按理说这些人每天都见得到啊,每天得接触啊,可为什么还是抱过去就哭哪,这是怎么回事啊?” “我家宝宝那时快要把我累倒,别人死活不要。你可以在宝宝精神好的时候,给她多念叨爸爸、爷爷的好。你抱着她的时候,让爸爸或爷爷拿她喜欢的玩具,好吃的逗她。慢慢就好了。”
认生是坏事吗? 有的婴儿认生十分严重,见到生人就哭,父母往往对这样严重认生的孩子总是头痛:“没出息,这么见不得人!”。 其实反过来想想,如果孩子不认生,谁抱都不哭,随便一个陌生人领着都跟着走,那是不是更可怕呢?
宝宝认生是情感和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成长的一个里程碑。 宝宝出生前,在妈妈肚子里生活,熟悉了妈妈的心跳和呼吸。通过哺乳,熟悉了妈妈的气味和怀抱。如果妈妈经常抱抱宝宝,宝宝会很有安全感。
孩子出生时视觉仅有光觉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视觉方面的辨别能力逐渐较强。慢慢地,孩子有能力把自己之外的世界区分为两类:妈妈(或其他主要养育者)和其他人。这样,孩子的意识逐渐完成了从二(自我与外界)到三(自我、妈妈、其他)的转变。
通常,宝宝从四个月起就能认母亲,6个月开始认生,多数8个月以后的婴儿见到生人都有些拘谨或惊慌,8-12个月认生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弱。
帮助宝宝顺利度过认生期 不要说“不要你、不喜欢你了”,别勉强孩子(不愿意叫人)、多拥抱孩子,多做爱的传递(拥抱、亲吻、语言“妈妈爱你”,多做大运动(跑、扔)、固定亲自活动时间(阅读、玩玩具)。 其实,认生是婴儿发育过程的一种社会化表现。婴儿在母亲和家人的照料下,产生了一种依恋之情,只有在母亲或家人身旁才觉得安全;而生人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婴儿就会出现焦虑,甚至恐惧。认生的程度与婴儿的先天素质有关。性格内向、胆子较小的婴儿,认生较严重;而性格外向、乐于交往的婴儿,认生较轻。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内在力量逐渐增强,认生的表现就会有自然消失。
对婴儿认生的表现不应斥责,否则会加重他的紧张与恐惧。 家里来了陌生人,不要让他一开始就抱或亲孩子,而应在相互交谈和婴儿与他熟悉之后再进一步接触,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当亲友来串门,为了帮助宝宝顺利熟悉,可以先由妈妈抱着,让孩子在确信安全的情况下从远处观望,然后离得近一点让他与亲友接触,以后逐渐增加强度,慢慢地使他的焦虑或恐惧程度降低。 亲友可以通过食物或游戏等媒介与孩子逐渐形成链接,但食物或游戏不是收买或交换的工具,往往也无法呈现出立竿见影的效果。
如果在这一时期,家长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内心可能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这一成长过程: “丫丫3岁了,在家里可是个活泼爱闹的小姑娘,可是一到了外面,做什么都要妈妈在旁边陪着,不喜欢跟其他小朋友玩,只要看不到妈妈就会放声大哭什么也不做了。”
切忌拔苗助长: 常听人说:“让宝宝多接触生人,见的人多了,慢慢就会好了”。很多人认为把孩子放入陌生人的怀抱,就可以促使他不再怕生,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在孩子因为认生而感到害怕,想得到妈妈的拥抱时,妈妈应该及时地给他安慰。陌生的人最好不要在孩子没有表现出愿望时,主动抱他,妈妈也不要勉强孩子。因为在紧张状态下,宝宝的大脑无法判断哪些人对他是友好的,勉强让陌生人抱他,只会让他更害怕。
有人说:“我女儿2岁上早教班的时候也是哭,要我们陪,我们干脆一进教室就扔下她走开,后来她就不哭了。所以,宝宝是需要锻炼的!” 其实,孩子不哭了并不代表她不痛苦,也不代表她接受了环境,而是绝望的表现,因为她发现哭也不能改变痛苦的事实。任何,出于内在的自我保护,她又必须得做点什么才能让自己好受些。于是,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表现: 1. 排斥一切,在环境里胡闹,甚至产生攻击性、破坏性行为。 2. 用梦幻保护自己,神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不能与真实的世界相遇,无法正常地探索、学习和工作。 3. 粘住环境中不会离开她的人,把对方当作救命稻草。哪怕对方折磨她,她也不会放手。
二生三,竞争还是共赢? 孩子总是最先跟照顾者紧密连接的,妈妈、姥姥、保姆……等等。但如果没有第三者出现,那这孩子永远不会成长,会一直处于一种跟母亲共生的状态中——“妈妈只有我、我只有妈妈,我们融合为一体”。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是非常危险的,他无法理解自己还需要跟人竞争、妥协,会认为自己有无穷的能力,会认为自己的一切情绪、需求都理所当然地会被他人接受、认同。
而第三者的出现会打破这种自我中心。孩子会知道“我家还有一个人”,可能是爸爸、爷爷、姥爷……等等。孩子会发现:“妈妈除了跟我讲话,也去跟那个人讲话,好像还很开心,所以……妈妈也爱那个人。” 然后,孩子的本能就会很紧张,会思考、适应,慢慢建立安全感,明白“他们两个虽然很好,但我并没有被伤害、被排挤,而且现在有两个人爱我”。
一旦这个模式成立,就可以推演出很多三角形,爸爸和姥姥、妈妈和奶奶、爷爷和弟弟……小朋友就会学会与人相处,会觉得家人之间是和谐、有爱的,并不是竞争关系。 很多中国家庭,尤其是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之间,奶奶和妈妈之间,会竞相讨好小孩,争夺小朋友的爱,甚至夫妻之间也会互相贬低。比如,“爸爸真笨,这都做不好。”所有这些,都会让小孩觉得不安全,因为三角形不平衡了:孩子和一方的连接受到了另一方的攻击。
互联网时代,接纳差异才能更有效地沟通: 理想的状态是:成人在分别与孩子保持接触的同时,也在孩子面前展现出差异、接纳和沟通。每个家长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跟孩子互动,打球、读书、或者其他任何方式,同样亲密但有差异。这样,孩子会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可接纳和可沟通的。 在互联网时代,价值观异彩纷呈,接纳和沟通的能力就尤其重要。在幼年内化了这种能力的孩子,长大后遇到分歧时会更平和的去理解、更友善地去关注问题本身并寻找共赢的方案,而不是基于内心对差异的恐惧而通过逃避或攻击来消灭差异。
附1:宝宝认生 ●小于4个月 一般不会认生。因为这个时候他对周围的一些新鲜的事物,都感到比较好奇,包括不熟悉的陌生人。对任何人的引逗,他都会报以喜悦与微笑。 宝宝在3-4个月时已能对妈妈做出反应,只要妈妈走近宝宝,他就会冲妈妈乐,以此表达自己快乐的情绪。当妈妈在屋里走动时,宝宝的目光就会追随妈妈的身影移动,并表现出明显的想要得到妈妈关注的表情。一旦妈妈不予理睬,宝宝就会哭闹。如果发现妈妈不在视线内,宝宝也会以大声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 4—5个月 对陌生人会出现“警惕地注意”现象。他们会来回地注视、比较陌生人与熟人(主要是妈妈)的面孔,对陌生人的脸注视的时间会更长些。 随着宝宝自我认识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宝宝的识别能力不断增强,已能区别父母和其他人。 ● 5—7个月 开始有了依恋、害怕、认生、厌恶、爱好等情绪,对熟人表现出明显的好感,并且能够根据家庭成员的亲近程度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这个阶段的宝宝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就会表现出过敏反应,在陌生人面前会出现较明显的严肃、紧张的神态,对妈妈则最为依恋。 ● 7—12个月 有些宝宝面对陌生人会有哭闹、回避等较强烈的情绪反应。“认生”达到高峰。随着宝宝的逐渐长大,以后“认生”表现会逐渐减弱。 ● 1岁以上 一岁多的宝宝开始独立行走,对什么都好奇,再加上活动范围的扩大,就使得他们有了要离开父母的怀抱去探索周围环境的欲望。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对父母和亲人仍然非常依恋,一旦遇到他从未见到过的人和物体,就可能表现出胆怯的样子。因此,这一时期的宝宝是独立性和依恋性并存。即便到了2、3岁,宝宝仍然会对陌生人和陌生情景感到恐惧,这是人类发展的共性。
并不是所有的宝宝都有认生表现,而且宝宝一出生并不认生,他的认生更多的是在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附2:眼及视力发育 ● 1~3个月 孩子满月后,已具有注视与两眼固视能力,会注视抱他的人,不过无法持续太久,眼球容易失去协调。三个月后宝宝的视野已经可达180度,也可看到自己的手,也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此时,大多数婴儿的视觉可以平稳地"跟随"运动的物体,也能将视线固定在某物体上。 ● 4~6个月 4~6个月的宝宝视网膜已有很好的发育,能由近看远,再由远看近,4个月时开始建立立体感。这一时期的宝宝会以视线寻找声音来源,或追踪移动的物体,例如妈妈在房间内走动,婴儿的眼睛也会跟着转动;此时婴儿己经能够转动身体,会伸手去捉眼睛看到的东西,如在婴儿床上方挂着的小吊饰等。这个时候的视力约为0.1。 ● 6~12个月 6个月以后,两眼可以对准焦点,孩子会调整自己的姿势,以便能够看清楚想要看的东西。 8个月大时,对于眼前突然消失的东西,会出现寻物的反应,特别喜欢用视线来追踪眼前的物体,眼、手的协调也较为顺利。此时,宝宝的视力保持在0.1~0.2之间。 8个月以后,宝宝真的能够用眼睛辨识亲人了。这个时候的宝宝积极运用全身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尤其是触觉去认识世界。到1岁时,视力约为0.2。 (责任编辑:六瓣花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