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终其一生并没有将蒙特梭利法做过有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她曾谦虚的说,我只不过是对儿童加以研究,只不过是接受儿童给予我的,并把它表现出来而已。但如果她在思想上没有一个指导的原则,那么她所设想的教育方法和蒙氏教具又怎样能前后相应脉络有序呢?
专家们把蒙特梭利林林总总、博大精深的理论归纳出了六大学习要领,这六大要领分别是:一、环境适应论;二、独立成长论;三生命自然发展论;四、吸收性心智论;五、工作人性论;六、奖惩无用论。
接下来我们就依次对这六个要领进行学习。
一、环境适应论
个人的成长必须与环境相适应(狼孩的故事)
蒙特梭利曾把环境比喻为人的头部,由此可见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因为人类的一切成长都与头部有关,它是发号施令者,控制着生理与心理上的发展成熟度;像头部一样,环境则是主宰着一个人是否够聪明的最大关键。在个人成长而言,个人的成长一定要与环境相适应,如果不能相适应,人的基本能力便无从发展或消失,严重的甚至导致不能生存。正如前面狼童的例子,他们不但失掉了人的本性,由于年龄已大,即使将他们带回"人"的世界后,已经无法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命也就非常短暂。
环境的好坏决定成长的好坏
也就是说,人类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机能都是因为适应环境而增长的。假如能给儿童一个非常丰富,能提供学习刺激的"环境",而儿童在这环境中也能多方的去"适应",那么智能成长的速度和品质必将是很好的!(孟母三迁)
蒙特梭利将环境列为教育的第一要素,并更进一步地儿童成长法则,设计出了适合孩子个别差异并能激发孩子成长的各类教具,使孩子在环境中真正地适应进而利用环境。
二、独立成长论
孩子一出生,生理的各项功能尚未健全,心智也还没有成长,当然无法独立生存,他必得靠着亲职人员的照料,提供给他生存的必需品,才能一天天长大。他一步步地会爬、会走、会跳,渴望脱离大人的摆布,使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这世界;以自己的双脚走向自己想要去的地方。这不仅是孩子天天心里想把自己"变成"大人的一种向往,而是所有生物自然发展的内在力量。
这一连串的过程,他人是无法替代经历的,正如母亲不能替自己的孩子呼吸一样。成长的路相当地漫长,也并非一蹴可及,得靠不断地促使生理及心理功能独立(成熟),才能成为所谓"独立的人",才有能力靠着自己的努力,完成生命发展中需要的各种活动。
三、生命自然发展论
蒙特梭利在观察中,就注意到了生命"自然发展"的事实,她发现人的"完成",实际上是经由自己的不断活动来达成的。(母鸡孵蛋)蒙特梭利还发现,儿童在出生前,就具有了发展的预定计划,eg.鸡蛋会变成鸡,人的受精卵会发展成胎变成人。于是预定计划也按着大自然定下的步骤,产生了自我实现的活动并不断的自我活动。
“计划”靠着“过程”来达成,那过程又靠着什么来推动?答案是"内在需要"。(eg.刚出生的婴儿肚子饿了,他会闭着眼睛用嗅觉找奶香,用嘴唇去找奶头,解决饿的问题)。幼儿在心理与生理上的发展速度因人而异,所以儿童成长阶段的进程也会各自不同;然而相同的是:为了使身心成长,从胚胎个体开始,会有很多的内在而非外显的需要出现,"内在需要"会导致"个体"主动地去寻寻觅觅,找它要的"东西",以满足迅速成长的目标。(由躺倒爬)
所以就"教育"的立场来说,大人能做的,是提供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任由孩子在其中去自由地选择,不受干扰地满足他的内在需要,使生命能够自然地发展,一步一步建构成一个完美的大人。
四、吸收性心智论
吸收性心智:大人在面对一项新的事物时,可以借用旧经验来学习,例如你初次到非洲去,听见那儿的人发出一些叽哩呱啦的声音,就算你听不懂,你仍会判断那是"语言"。而孩子呢?从完全黑暗的母体,滑进这个全然不同的世界,没有带来任何经验,智力也还没有成熟,"吸收的心智"就像照相机的感光底片一样,将外界的信息全部摄入,然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也就是从无到有的快速累积的过程。然而这种潜意识的摄取,大约到三岁以后,便会转变成有意识的吸收。孩子在"吸收心智"驱动下的学习,不仅与大人不同,速度更是惊人,儿童就因为有这种能力,才会从"无"到"有"地奠定下智力的基础。(音乐课堂,语言发展)
五、工作人性论
大人与小孩工作性质不同: 成人是为了生活而工作,而儿童却是为了工作而生活,也就是成人的工作是为了满足生活所需,儿童的工作是以工作逐步改进自己、完成自我。因此,手是人类的第二个大脑,透过双手工作,不但可以激发儿童的技能,还可以帮助他们人格正常的发展。
当儿童专心于真正有兴趣的工作时,即可自然养成爱学习、能独立、肯动脑、有毅力的好习性好品德。因此,儿童只有通过工作的引导,才能逐渐形成各种能力,而成为独立完美的人。
蒙特梭利说:"工作是人性的特征。"蚂蚁和蜜蜂虽然会不断地采花蜜、觅花粉,但它们不会教育自己去"动脑筋求进步",去增长智能以及改善环境。
六、奖惩无用论
蒙特梭利在儿童之家发现,观察中发现奖赏或惩罚,对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并不能产生多大的效果。她在以前也觉得好的该赏坏的该罚。
经常受鼓励的小朋友,他的人格是建立在自己的认知和自我约束上,但是悬赏式的奖励只会诱使他有奖才做,影响到他将来的价值观,以名利为衡量的标准;如果孩子必须常受处罚才会停止乱来,那么他的听话完全是因为怕被挨打挨骂,而非自我控制,而且除了不主动以外,他也缺乏自信,做任何事都会害怕,也就不会有什么创新或出息了。
(责任编辑:六瓣花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