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的和不可见的要素】
![]() 近代西方文明偏爱物质,传统东方文明偏爱精神。而在互联网时代,是精神和物质贯通融合的时代,也是精神之光照射并转化物质文明的时代。
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运用编织法拆解事物中的要素包时,不要忽视了照射在这些事物之上的精神之光!
这些光的来源,可能是自然和历史之精神,也可能来自人类的心灵。
【沙粒的要素化】在海边,我们远远看到很多颗沙粒和石块,可以把它拆解成不同材质和各种化学元素。
但是当我们走近它们,把它们拿在手中仔细观察,也许会涌现出不一样的思路:
放大镜下,看上去原本相同的沙粒都显示出迥异的形态,我们可以从中猜想它漫长的历史轨迹和丰富的经历。一块块岩石、贝壳、珊瑚,在洋流、海浪、日晒等自然界因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作用下,越变越小,日益晶莹而圆润,让人赞叹天地之功。
“一沙一世界”,从小小的一粒沙上,我们真的可以拆解出它与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连接。 当有了人的参与,沙粒的世界就会更加丰富!
【巧克力的要素化】当我们拆解一块巧克力中的要素时,可以列举出可可粉、可可脂、砂糖等配料要素,可以列举出模具、烤炉、容器等关联的生产要素,可以列举出材料配比、制作流程、保存环境等工艺要素,可以列举出营养、卡路里、兴奋作用等健康要素,可以列举出味道、口感、色泽等感受要素。
当这块巧克力是奶奶送给心爱的孙女的节日礼物时,就不要忘记了里面蕴含的浓浓的爱和关心。
![]()
很多情况下,精神的要素比物质的要素更重要。
【棒棒糖的要素化】
![]()
当一个孩子缠着妈妈买一根棒棒糖时,妈妈和孩子心中的要素都不是那白色的棒棒和粘粘的糖块。妈妈脑海里浮现出的要素往往是蛀坏的牙齿、对甜食的依赖、坏习惯的纠正、维护家长的权威,而孩子脑海中浮现的不只是甜甜的味道和五彩的美丽,还有妈妈的疼爱和甜蜜幸福的感觉。
![]() ![]() 【精神的黑洞】如果一个孩子每次找父母或爷爷奶奶要零食和玩具,都得到简单的满足,慢慢地,他就习惯于这种物质元素的需求和满足;慢慢地,孩子不再能感受到自己在精神层面的缺憾,以为他要的真的只是零食和玩具。等到长大后自己能挣钱了,就会无法控制自己对购物的欲望。可惜的是,再多的零食、玩具、华服、珍宝也不能填平他心中那个精神的黑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