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瓣花心智教育——超智能时代的多元心智统合发展

六瓣花心智教育——超智能时代的多元心智统合发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宝宝具有超乎想象的吸收力

时间:2017-11-01 09:21来源:六瓣花 作者:六瓣花 点击:
今天和一位朋友在聊孩子教育时,说起了如何教好孩子。我们都同意家长的自我成长和孩子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但二者如何结合还是模糊的。生活中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处理和孩子之间的问题?遇到问题时当下如何处理?我们还是不知道。 其实答案就是从自己身上找

  今天和一位朋友在聊孩子教育时,说起了如何教好孩子。我们都同意家长的自我成长和孩子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但二者如何结合还是模糊的。生活中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处理和孩子之间的问题?遇到问题时当下如何处理?我们还是不知道。

 

  其实答案就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是从自己的行为上去改变。要用心实践、用心体悟,很多前辈都这样告诉我们。但这些道理依旧还只是道理,不是我们自己用心、用实践自己去领悟的。家长和老师还是会再问:我的孩子这这……那那……这个问题怎么办……那个问题怎么办……

 

  我们一路磕磕绊绊,从多年的实践中发现,孩子拥有超乎我们成人所想象的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吸收能力。不亲自实践无法从心中深刻体会到超乎成人想象这六个字。在与孩子和孩子家长一起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并从心里证实了孩子原来真的具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吸收性、敏锐性。越小的孩子这种特性越强,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特性就逐渐地减弱了。尤其孩子出生的前两年,看似除了吃奶睡觉什么都不会的宝宝,但就是这个阶段,孩子已在最大量地吸收周围的一切情绪体,并且扎下的根最深。如果孩子在这一阶段吸收了不好的情绪体,对于他一生的影响最大,修复也是最难的。正因为如此,零至七岁的教育才如此重要,也才有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俗语,也才有了心理学所说的七岁以前人格基本完成的理论。这句话不通过实践和思考,不知其深刻的意义,也不知这其中的奥秘和原理。没有深刻的体悟,不会驱动家长和老师在性情上积极地修正和改变。

 

  七岁之前的孩子不太能通过情感和思考来表达,只能通过意志来表达。所以孩子不停地在动,实际上是意志的活跃。我们以为小宝宝他什么都不知道,其实他什么都在感受着、吸收着、学习着、模仿着。孩子的这种极其不可想象的吸收性和敏锐性,使七岁之前的孩子完全吸收着他所接触的一切环境,包括家庭环境、教学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尤其是孩子接触最为密切的家庭成员的言行及情绪,以及对孩子身心有重大影响的事件。这些道理家长和老师会不以为然,因为早都听说过了,但在实践中却没对教育方法进行什么改变,依旧还是想怎样就怎样。这个问题的原因就在于:理论上的知道是在我们嘴上的,不是在我们自己心里的。只有我们自己身体力行地从心里证到的时候,家长和老师才会有行动力,才会从心里真正感受其重要性、危害性,才会主动去在行为中改变和修正自己的言行及心态。

 

  那么家长就会问,怎么才能从心里获得这种感受?第一,要坚持自我成长,不断学习,从而可以看清自我教育、孩子教育的真相。第二,用心观察孩子、感受孩子的感受,在感受到孩子细微变化的同时,找寻孩子变化的原因。只要你用心实践着,孩子教育的一切问题的原因,就会层层向你展现,你会像是发现新大陆一样地惊喜。那个我们一直自认为很了解的自己,原来是另一个我们从未曾认识和理解的自己,那个我们一直自认为很了解的孩子,原来是另一个我们从未曾认识和理解的孩子,我们成人都未曾了解、认识自己,我们如何敢说我们了解、认识孩子?原来之前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以及对孩子的认识,只是我们自己一直的自以为是罢了。

 

  当我们真的发现自己各种现象背后的真实本质,原来是自己内心的一种缺失,条件反射地外求于家人、孩子,而满足自己的缺失感,弥补自己的缺失感,深刻体悟到后,对自己、对孩子理智的爱就会启动。这种爱会驱动家长和老师,更加有动力地去改变自己的言行,控制自己的情绪。

 

  日常生活中,孩子在默默感受着我们如何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我们是选择急躁、还是选择平静,我们是在急躁后选择反省,还是不以为然,孩子都在默默地体会着、领会着、学习着、思考着,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情和人格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因为7岁前的孩子有超强的吸收性心智,这个阶段吸收性情比吸收知识更重要,我们家长切不可舍本逐末了。我们不要急功近利地教育孩子,而是要急功近利地教育好我们自己。  

(责任编辑:六瓣花教育)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