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作为家长,尤其是妈妈,我们都会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但是现实的世界和条件,往往都只是相对好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大人,当面对一些所谓不好的环境时,我们要学会应对和处理,既不能听之任之,被环境影响的拉着走,也不能一味追求那个所谓的好环境,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处理的办法,慢慢的,再遇到同样的环境时,我们会处理,孩子也会处理了。真正的成长和提升,往往都是从环境中磨练出来的,大人如此,孩子也是,虽然不能相提并论。
回去后我发现行行,模仿力超强的娃子,一吃饭就喝水,吃饭磨蹭,有边吃边玩的倾向,了解行行的亲们,知道行行在基地吃饭,那叫一个稳坐专注。还有、还有......总归有不少新点,让我离开之前,那刚刚有点感觉的温柔的坚定,简单明白,清晰的边界,冲的不知往何处安家啊!那种感觉,呵呵,,,,烦恼?情绪?无奈?你怎么?跟谁学的?......
好吧,那些只会两败俱伤的情绪,对孩子来说真的都是莫须有的罪名,孩子一次次迷茫,眼神中传来——咋了?又咋了?他的反抗力量,呵呵,逼得我不得不冷静,平静下来,静静地观察,可见的5%是什么?——哦,回家,跟哥哥一起吃饭,模仿的。背后的95%是什么,想到了以前问过张老师,孩子跟别人学那什么什么(有种别人不对,别人不好,孩子也不对,也不好的评判),张老师一般轻描谈写的回答,嗯,孩子是会模仿,是有这个因素。说实话我本来想等他多说几句的,结果就那,完了。那时我感到,虽然不能全然解开心中的疑惑,但问题似乎在我自己这里,好吧,算了,我自己慢慢找答案吧!
而且这次,弟媳妇看到行行吃饭期间老要喝水,以前没有她也知道,她主动承担责任的说,回家跟他俩学的了,加上之前,孩子吃饭总是喝水,我也有些情绪,其实说到底情绪的背后就是评判(无非就是是非对错好坏),当这种带有评判的情绪释放出去时,关联在事情当中人,弟媳妇,俩哥哥,还有行行,他们都会感到那种被评判和投射甚至指责的力量,会难受,隐隐的我觉得自己得接受什么,甚至改变什么,要往内看,找自己的内心,不能向外投射,反复观察琢磨中......
这下我找到了,对不起家里的人们,大人和孩子,是我错了!越琢磨越清晰,哦,模仿,他为什么模仿,本能呗,大人也有啊,只是大人会筛选,我们不会看人家吃饭喝水也跟着喝,会根据理性思维,自己是否渴来判断,但是孩子不会判断啊,哦,原来这就是孩子的无意识,仅仅是模仿,没有好也没有坏,没有对也没有错,没有那么多的预设,只是我们大人,在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里待的太久了,那些评判和预设,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然后再附加给孩子,评断,情绪,说教....他的哥哥为什么吃饭喝水——习惯呗,或者没啥原因,他一直那样啊,也是无意识的啊,他也没错啊,要是吃饭喝水影响食物的吸收的话,那也要慢慢引导啊,弄清楚他吃饭喝水的背后95?而不是带着我们大人的主管评判直接去制止,或者说教。哦,我明白了,张老师讲的四体三用,又明白一些了,终于知道每次妈妈们提出一个问题,张老师总是说,首先孩子没错....然后才有下文分解。
行行吃饭再喝水时,我就平静的问他,你渴了吗?嗯,那就喝呗。吃吃还喝,就问他,你是不是跟哥哥一起吃饭时,哥哥喝水,你也喝,他说,嗯,是的。“哦,我知道了”,“你觉得那样挺好玩,也学学是吧?” “嗯,是的。” “哦,我知道了,我们现在吃饭,水先收起来,等渴了的时候再喝”,慢慢地,越平静,越不带评判和预设,越好商量,慢慢地就会调整了,最重要是自己也不那么起伏了。
这个过程,孩子处于本能模仿,我们大人不评判和预设,慢慢观察,不要急于处理,甚至给他一个体验模仿的空间(当然在安全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体验着够了的时候同时慢慢加以引导矫正,他反而更能清楚的获得什么是对的,这时这个对的是带着自己的经历,体验到的,会更清晰,原来的那个错的其实是在帮助他找到对的,而且这是属于他自己的认知,不单单别人告诉他的,会更牢固。
所以,不是环境的问题,也不是别人的问题,更不是孩子的问题,依然是自己,有太多所谓对错,好坏的评判和附加,尤其对于所谓错误,不好,太过敏感和抗拒。
(责任编辑:六瓣花教育) |